書架 | 找書

中國傳統宗教1-19章小說txt下載-最新章節全文免費下載-百讀

時間:2017-11-03 08:57 /魔王附體 / 編輯:凌飛
《中國傳統宗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人文、練功流、修真武俠小說,小說的作者是百讀,主角是孟子,孔子,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第一章 自然必然 第一章 自然必然 “夜行”與“投明” 趙州和尚問投子和尚(819~914,唐朝末期禪師):“大肆...

中國傳統宗教

作品字數:約16萬字

小說年代: 現代

作品主角:孔子,孟子

《中國傳統宗教》線上閱讀

《中國傳統宗教》章節

☆、第一章 自然必然

第一章 自然必然

“夜行”與“投明”

趙州和尚問投子和尚(819~914,唐朝末期禪師):“大底人卻活時如何?”投子和尚回答:“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這個公案所言何物?

禪學裡常說“大一番”。倘若沒有一次,無法悟得禪學所謂的,亦即完全切斷一切迷情妄執及分別思量的苦惱惟有完全封閉迷惘與分別等,人自然而然能夠自我探知心而開悟。此處所言的“而復生”,即意味著開悟。

是以趙州和尚的問題是“何時得悟”?

然而,投子和尚很清楚,趙州和尚乃禪學權威,早已開悟,而且萬事無一不通曉,孰知他竟然意圖隱瞞自己的真面目來試探自己,想到這兒,他就回答:“不可晚上走,有事天走吧!”

意思是“你不要偷偷钮钮的試探,要問就堂堂正正地問吧”。其次,這個回答中,也包了得悟時的答案。

夜行即是迷惘,投明即是天,也就是得悟之意。迷惘一消除即可得悟,他是一語雙關地,巧妙地回答了趙州和尚。

趙州和尚固然不同凡響,但投子和尚也一樣名聞遐邇,天下雲無不慕名而來,可見這位大禪師,當真是功非凡。

一次即不得開悟,不只是禪的世界如此,在實業界或學術圈也是一樣。倘若你沒有度過馬首是瞻的生活,無法發揮自己的本領。是以不但在他人遊覺時也要努,並且還要以已的心情努。如是無論置哪個領域,大成之時必將指可待。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龐居士(未祥,因馬祖禪師而開悟,但不出家而與家人過著充的生活)訪藥山和尚(745~828,唐朝中期禪師),離去時,和尚遣禪客居士到上山門。到了山門,居士指著空中落雪向禪客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這時,有一名禪客問:“落在何處?”居士出其不意地給那禪客一記耳光。禪客:“居士也不得草草。”居士雲:“汝怎麼稱禪客,閻老子未放汝在。”禪客又問:“居士作麼生?”居士再打,說:“眼見如盲,說如啞。”

此處“好雪片片”究竟所指何意?

居士即是拜禪僧為師而參禪修行,但卻不出家,而在俗世過著修禪生活的人。這位龐居士是一位得悟的禪學專家。

龐居士分別時,想託片片雪花以出自己的心境,作為臨別言,所以說:“不落別處”。他的意思是“天上的雪既不想由空中掉落,也無意落在何處,一切無為都很自然,只是為落下而落,而悠遊遨遊其間”,他是在讚歎雪花的三昧姿

可是,當中一名禪客,卻被他所說的雪花及“他處”所束縛了,於是脫問:“不落在此處會落於何處?”如是追問下雪的目的,完全是一種執著。

居士打他耳光,意思是“喂!你神志清醒吧”,可是禪客仍然冥頑不靈。居士於是想點亮他,而說“假如執著於自我,即不可得悟成佛,不久就會墜落地獄”。然而,禪客依然如故,誤以為居士的立場與自己相同。居士為表示切,再給他一記耳光,同時順手推開對方,表示“還不醒就莫法度了。”

付諸行

有個僧侶問洞山和尚:“如何迴避寒暑?”洞山雲:“何不向無寒暑去?”僧問:“如何百無寒暑處?”洞山和尚答:“寒時寒殺闍梨,熱時熱殺闍梨。”

換了你,你會如何躲避寒暑呢?

一般未領悟禪之真髓的人,只要是血之軀,夏天必定會覺得燠熱難當,冬天又會冷得要命,不吃飯子會餓,蚊子了會;而已得悟之人,是否也如此弱呢?一般人對於他們的受,及適應方式都很興趣。這位僧侶是如此,所以才會問洞山和尚這個問題。

結果和尚回答:“寒冷時徹底與寒冷打成一片,炎熱時徹底與炎熱打成一片。”

如果在天氣炎熱的時候說不熱,那本是騙人。天氣熱的時候,任何人都會熱,可是,禪師卻說要與酷暑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即是三昧之境,即天熱就享受炎熱的樂趣,寒冷時享受寒冷,只要遨遊寒暑之間即可。

有人問茶藝專家:“請告訴我飲茶心得!”茶藝專家回答:“夏涼冬暖,溫必須夠熱才能泡得開茶,茶必須泡得味。”問的人:“這些事任何人都知。”茶藝專家答:“那何不付諸行?假如你能真正實現箇中三昧,我情願拜你為師。”

這位茶藝專家的意思是:縱然是一件極其當然的事,要很當然地付諸實踐並不容易。在炎熱的時候,要與酷暑打成一片,在寒冷時,要與嚴寒渾然一,雖說是極其當然的事,然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卻談何容易。終究,世間萬物最可貴的,是讓它以原姿存在,並順其自然。

心誠則“悟”

禾山和尚(未詳~960,我國五代禪師)聚集子們說:“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謂真過。”一名僧侶站出來問:“如何是真過?”禾山雲:“解打鼓。”又問:“如何是真諦?”禾山雲:“解打鼓。”又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禾山又答:“解打鼓。”僧侶繼續問,如果是得悟之人,師如何回答。禾山雲:“解打鼓。”

禾山和尚所說的會打鼓究竟是何意?

真過即是“悟”。而真諦即是一切存在均無實,萬般皆空是為真理,也就是真過的理論據。至於非心非佛,則是毫無拘束,萬物皆空的心境。最,僧侶指出了得悟之人以針對“開悟”,冀望能探究出和尚明確的答案如何。

真過、真諦、悟之人、非心非佛——這都和悟有關連,可見發問僧侶的實也不容忽視。

可是,和尚的回答始終只有一句話“得悟即是會打鼓”。這也難怪,因為要得悟確實很難,也不容易說明確。師可以引導子開悟,但卻無法給予悟。因為,悟的途徑因人而異。

雖然如此.假如你斷定這是悟,那就不是悟了。所以和尚說“會打鼓”,表示“我會敲鼓出聲,但是,聽了鼓聲而開悟的,卻是你們!”

靈雲和尚見了桃花才悟,而嚴和尚卻是在山中割草時,因為聽到小石子碰到竹子的卡噠聲而悟。

換句話說,禾山和尚是想到自己,乃聽了鼓聲才悟,所以說“解打鼓”,故此言已是得悟的最適當回答。

只要全心全意地專心研究,縱然只是看花開,聽到小石子及竹子的聲響或鼓聲,都可能開啟一個大境界。

可見,在真誠之中自有靈機閃爍。

“整”與“個

一名僧侶問趙州和尚:“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和尚回答:“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

試問趙州和尚的回答有何意?

在禪的世界裡,必須自我消滅和封閉,才可以和宇宙打成一片,成為整,這稱為“一即多”,即萬法歸一。但是一旦自我消失了,整個宇宙是自己,這是“多即一”,即“萬法歸一”之意。

現在,萬法歸一的“一”是自己,而一會復歸於萬法。而趙州和尚如何說理呢?

他只說一件吗颐可代表一,及吗颐重達七斤,如此重的颐伏,怎麼穿得下?這麼重的吗颐一定會被棄置,而到了什麼都脫下,一時,就會發現,整個宇宙正覆蓋著自己。

如是,吗颐就是自我。青州是趙州和尚的故鄉,他在年拋棄了自我,一即是自己,也成為全,終而回歸於萬法。再說,歸於萬法的自己在此地,即意味著萬法歸於一。

比如,有些人眼光短,總以為只要守住自己的利益就行了,於是,就會不斷地破大自然和生存環境,不惜犧牲其他生物,以自如富裕的生活。

然而,這種做法,很就會獲得自然、生物及環境的報復。屆時,人類生存的基礎必將崩潰,也將瀕臨危機,所能做的,可能就像低等生物般地,索著生存下去。

即使人類是地亿上最發達的生物,也無法超越生物社會的範疇而活下去,既然如此,人類的當務之急,是繼續維持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秩序,相互扶持如共同般生存。亦即個人要生活在整中,而使整支撐個

層次要

鏡清和尚問子們:“門外是什麼聲?”一名僧侶回答:“雨滴聲。”和尚雲:“眾生顛倒,迷己逐物。”僧侶問:“和尚作麼生?”和尚回答:“咱亦迷己。”僧侶問:“咱亦迷己如何?”和尚回答:“出猶可易,脫替岛應難。”

(1 / 19)
中國傳統宗教

中國傳統宗教

作者:百讀
型別:魔王附體
完結:
時間:2017-11-03 08:57

相關內容
大家正在讀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歐傲中文 | 
Copyright © 2025 歐傲中文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版)

聯絡支援:mail